在耳鼻喉科门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人来人往的门诊科室前,有的患者或是家属手里拿着听力报告,一脸茫然或是一脸问号?我这听力问题到底严不严重?拿进去问医生吧,医生直接指着结论处告诉我,看,检查结果在这,建议也在这。不放心地问了一句,那我的问题严重吗?医生简单的说了两句,本来还想多想问两句,看着后面排队的患者,算了吧。
对于很多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与医学检查报告的关系就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硬是盯着它看半天,没弄明白啥啥意思。
听力图是一张形象地 “ 描绘 ” 患者的听力状况的 “ 阴晴 ” 表,它标记了患者的听力的情况,是判断听力是否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进行助听器选配的最直接依据!
求人不如求己,要是自己能懂看懂就好了。今天,我们教大家轻松看懂听力检查图。
听力图到底长啥样的
在听力图上,横坐标表示声音的频率(单位赫兹Hz),值越大,声音越尖;纵坐标表示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值越大,声音越响。
所谓听阈,说的是刚刚能引起人耳听觉反应的最小声音刺激量,说白了就是听到声音的门槛。要引起人耳的听觉,不是任何大小的声音都可以,必须在声音的强度达到一定的量值才行。
听阈测试,就要在规定的条件和声信号下,测试出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听阈是评判听力的界限,它直接反映了听觉感受器的灵敏程度。听阈越低,表示很小的声音都能听到,说明听力好;听阈越高,则表示要很大的声音才能听到,说明听力不好。
我们带孩子去做听力检测时,医生通常会用纯音测听来了解孩子的听阈。测试中,通过多次播放特定频率的纯音,当能够觉察到一半以上次数时,对应的最小声刺激强度就是该频率纯音的听阈,由此来了解孩子的听力损失程度。
听阈是指在测试中多次给予的声信号,察觉次数在一半以上的最小声音。也就是患者在某一频率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
听力图里的符号怎么看?
掩蔽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需要加掩蔽呢?
掩蔽是为了得到测试耳的真实听力,对非测试耳给予一定强度的噪声进行掩蔽,防止非测试耳偷听。
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需加掩蔽,测试过程中会由听力师判断是否需要掩蔽。一般当两耳的气骨导差或气导差相差40dB时,就需要加掩蔽;当同一耳的气骨导差相差10dB以上时,也需要在同耳加掩蔽。
听力损失的标准
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法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列出的听力障碍程度的分级法,主要是根据0.5kHz、1kHz、2kHz、4KHz的平均听阈进行分级。
平均听力损失≤25分贝为正常;
平均听力损失介于26~40分贝为轻度听力损失;
平均听力损失介于41~60分贝为中度听力损失;
平均听力损失介于61~80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
平均听力损失≥81分贝为极重度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的类型都有哪些?
传导性听力损失
气导听阈>25dB,骨导听阈正常(0~20dB),气骨导差值大于10dB。
tips: 气导听力下降,骨导听力正常,存在气骨导差,病变在外耳及中耳。
这种听力损失一般是因为外耳和中耳传导路径上出现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导致传入内耳的声能减弱。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气导、骨导均不正常,气导听阈>25dB,骨导听阈>20dB,两条曲线基本重合,气骨导差值小于10dB。
tips: 气导、骨导一致性下降,不存在气骨导差,病变在内耳或听神经。
这种听力损失一般是因为耳蜗或蜗后神经通路病变所致,听毛细胞及听神经以上传导通路受损。
混合性听力损失
气导、骨导均不正常,气导听阈>25dB,骨导听阈>20dB,而且气导听力曲线降低更明显,气骨导差值大于10dB。
tips: 气导、骨导均下降,存在气骨导差,病变在中耳、内耳同时存在。
这种听力损失既有传导性的病因,又有感音神经性的病因,如病程较长的分泌性中耳炎。